設計自己的banner和Logo看起來簡單但有時會覺得不容易的事,通過"哈燒部落I want hot news"的介紹,發現900.la就拉網的免費banner和logo設計還滿不錯的,自己去試用一下,還算滿意。
但是有一點限制是這個網只支援簡體中文,輪入繁體中文會顯現不出來。
另外,就是遊客只能設計3次Banner,之后就必須加入會員,會員籍是免費的。
下面是去試了一下制成的網際網羅banner.
標簽
免費資源
(53)
網絡工具
(50)
網站
(22)
blogspot
(15)
小技巧
(15)
下載
(13)
google
(11)
照片影像儲存
(11)
部落格外掛
(9)
windows
(7)
瀏覽器
(7)
聲音轉檔
(6)
youtube
(5)
想法
(5)
亂碼
(4)
圖片軟件
(4)
模板
(3)
清除軟件
(3)
防火牆
(3)
funny
(2)
gmail
(2)
google reader
(2)
代碼
(2)
封禁
(2)
手機
(2)
病毒
(2)
短訊
(2)
Apacer
(1)
DNA
(1)
Digitalmall
(1)
Hardware
(1)
Honor榮耀
(1)
IE
(1)
Malaysia
(1)
RAM
(1)
Sony Xperia
(1)
StopUdates10
(1)
adobe flash player
(1)
cbox
(1)
clocklink
(1)
ip
(1)
javascript
(1)
laptop
(1)
nav bar
(1)
sms
(1)
window XP
(1)
windows10
(1)
windows7
(1)
動畫軟件
(1)
揚聲器speaker
(1)
榮耀
(1)
檢查
(1)
硬件
(1)
籃芽bluetooth
(1)
華為
(1)
谷歌
(1)
防毒
(1)
Facebook
(1)
09 December 2008
06 December 2008
flv retriever可輕易下載youtueb影片
這個網頁http://kej.tw/flvretriever/可以下載youtude的flv的影片。
步驟:
1)把網址欄的網址複制到http://kej.tw/flvretriever/的Input the video page URL 旁的欄上.
2)點擊retrieve now.
3)滑鼠指著save as a new file and then you can rename it as a .flv file右擊.
4)選擇save links as
5)在你的檔名一定要加.flv,例如: file.flv
6)儲存,完成.
Window media player是無法觀看flv影片,可以在google上搜索KMP或storm codec,或者是其他可以flv的免費軟件才能觀看.
步驟:
1)把網址欄的網址複制到http://kej.tw/flvretriever/的Input the video page URL 旁的欄上.
2)點擊retrieve now.
3)滑鼠指著save as a new file and then you can rename it as a .flv file右擊.
4)選擇save links as
5)在你的檔名一定要加.flv,例如: file.flv
6)儲存,完成.
Window media player是無法觀看flv影片,可以在google上搜索KMP或storm codec,或者是其他可以flv的免費軟件才能觀看.
03 December 2008
隨機顯示文章的功能
一些文章有時連自己都忘了,讓各篇文章提供隨機顯示的功能,除了讓自己重溫舊夢,也可以讓到訪者隨時任意選擇看其他文章,不必隨月份或年份去找,那還真是一件煩人的事呢!
請情可看重灌狂人對提供顯示部落格隨機文章的Stuff a blog的詳細解說。
展示效果請看下方...
請情可看重灌狂人對提供顯示部落格隨機文章的Stuff a blog的詳細解說。
展示效果請看下方...
28 November 2008
如何設定網址欄的圖像
如何設定網址的ico:
1)用能輪出ico文件的圖像軟件,如photo filter,制作一個.ico的圖像
2)到http://sites.google.com (只要gmail的戶口即可),把圖像上載到檔案櫃(storage)處.
(*注:並不是所有存放圖片的網站可以上傳ico圖像,至少我常用的phtobucket.com就不能。)
3)上載后,複製圖片的direct link或address(圖片網址)
(*注:可右擊圖片的右鍵,選properties,就可以看到)
4)把以下代碼放在你的範本(template)的head 和head之間(任何位置皆可).
5)儲存,大功告成.你可在網址欄看到你的ico,如:
1)用能輪出ico文件的圖像軟件,如photo filter,制作一個.ico的圖像
2)到http://sites.google.com (只要gmail的戶口即可),把圖像上載到檔案櫃(storage)處.
(*注:並不是所有存放圖片的網站可以上傳ico圖像,至少我常用的phtobucket.com就不能。)
3)上載后,複製圖片的direct link或address(圖片網址)
(*注:可右擊圖片的右鍵,選properties,就可以看到)
4)把以下代碼放在你的範本(template)的head 和head之間(任何位置皆可).
5)儲存,大功告成.你可在網址欄看到你的ico,如:
03 September 2008
Google Chrome瀏覽器
20 July 2008
圖像免費軟件Photoscape好好用
Photoscape圖像軟件是功能強大的綠色免費軟件,和另一個圖像軟件photofilter比較起來更好用.
之前我用photofilter來剪輯圖片和制造效果,若要做成Gif動畫檔,就要配合另一個綠色軟件使用,但Photoscape可以一手包辦,而且效果更佳.
Photoscape另一個好玩的地方是已備有許多不同的PNG照片圖,可以隨意加入照片制造效果,玩了簡直令人愛不釋手.
若你有興趣可到photoscape網站下載,網址是http://www.photoscape.org/ps/main/download.php
以下是一些效果分享:
Gif動畫檔圖片變換時白底效果(還有其他數種效果可選)
之前我用photofilter來剪輯圖片和制造效果,若要做成Gif動畫檔,就要配合另一個綠色軟件使用,但Photoscape可以一手包辦,而且效果更佳.
Photoscape另一個好玩的地方是已備有許多不同的PNG照片圖,可以隨意加入照片制造效果,玩了簡直令人愛不釋手.
若你有興趣可到photoscape網站下載,網址是http://www.photoscape.org/ps/main/download.php
以下是一些效果分享:
Gif動畫檔圖片變換時白底效果(還有其他數種效果可選)
可加入各種趣味的效果和圖像
可為圖片加上邊框和效果
相關文章
13 July 2008
瀏覽器比一比
個人對數種瀏覽器的一些看法:
常用/愛用:
1)Maxthon
很順暢,快速的瀏覽器,而且相當User friendly,其New tab功能很早就出現.個人偏愛和推荐.
2)IE
它是最多人使用的瀏覽器,我也常用,原因是看一些網絡代碼不太正確的網站時, 依舊可以看得很好,不像挑剔的Firefox會整個格式都變了.
3)Firefox
有人說它的速度很快,我個人倒不這么認為,因為要看什么網站.而且像一個愛挑剔的家婆,一遇到代碼不太正確的網站或部落格,就會出現令人討厭的顯示,而且它的plug-in很麻煩,不像IE和Maxthon,不用特地去加Plug-in.
4)Opera
也有人說它很快,我卻不覺得,問題和Firefox有些相似.
5)Safari
蘋果推出給Window使用的版本后,有去下載試一下,並不覺得有什么特別,個人覺得不如Maxthon 和IE.
常用/愛用:
1)Maxthon
很順暢,快速的瀏覽器,而且相當User friendly,其New tab功能很早就出現.個人偏愛和推荐.
2)IE
它是最多人使用的瀏覽器,我也常用,原因是看一些網絡代碼不太正確的網站時, 依舊可以看得很好,不像挑剔的Firefox會整個格式都變了.
3)Firefox
有人說它的速度很快,我個人倒不這么認為,因為要看什么網站.而且像一個愛挑剔的家婆,一遇到代碼不太正確的網站或部落格,就會出現令人討厭的顯示,而且它的plug-in很麻煩,不像IE和Maxthon,不用特地去加Plug-in.
4)Opera
也有人說它很快,我卻不覺得,問題和Firefox有些相似.
5)Safari
蘋果推出給Window使用的版本后,有去下載試一下,並不覺得有什么特別,個人覺得不如Maxthon 和IE.
29 June 2008
用cbox查留言者的IP(來源)
許多人使用Cbox,它除了是方便留言交流的工具,它其實也是一個可以抓IP,即別人的網址來源的工具,只要進入自己的cbox戶口,然后點擊Messages,除了可以刪除留言或列不受歡迎的留言者進入黑名單,使他不能再在Cbox留言之外,它還可以查出來訪者IP, 即使匿名, 還是可以看到.
因此,用別人的Cbox到處去散播和制造是非或攻擊別人,你可是無所盾形的.
還有,就是不要用來"演戲",即使你用兩個或三個分身,去扮演好人和壞人,四處飄浮去演戲,還是非常容易被人抓包,只是看有沒有人要揭發你而已.
因此,用別人的Cbox到處去散播和制造是非或攻擊別人,你可是無所盾形的.
還有,就是不要用來"演戲",即使你用兩個或三個分身,去扮演好人和壞人,四處飄浮去演戲,還是非常容易被人抓包,只是看有沒有人要揭發你而已.
19 May 2008
Google的愛心
Google(谷歌)總會在不同的季節或紀念日,設計一些新的圖片,這是相當窩心的做去,這一次,512四川大地震滿一周,他們也在首頁搜尋格之下,增加一個紀念圖片。
谷歌,難怪支持者居高不下,其人性化做法,就是關鍵。
谷歌,難怪支持者居高不下,其人性化做法,就是關鍵。
11 May 2008
解決上網時出現藍色屏幕的偏方
不知何故,前數個星期電腦windows XP SP2在上網時一直出現"Internet Explorer has encountered a problem and needs to close. We are sorry for the inconvenience."的藍色屏幕,在網上搜索了好久,試過好多方法都不行,得到的結論是必須重灌電腦。
但我不想這么做,就自己找找看,無意找到這個方法:
到My computer-properties-advance-error reporting點選disable error reporting,
把其下的But notify me when critical occur的勾點選,不要讓他出現。
最后,藍色屏幕是不再出現了,但偶爾去到一些網站時,瀏覽器還是會不見,不過情況比之前好多了。
這裡有另一些比較正統的方法。
但我不想這么做,就自己找找看,無意找到這個方法:
到My computer-properties-advance-error reporting點選disable error reporting,
把其下的But notify me when critical occur的勾點選,不要讓他出現。
最后,藍色屏幕是不再出現了,但偶爾去到一些網站時,瀏覽器還是會不見,不過情況比之前好多了。
這裡有另一些比較正統的方法。
08 May 2008
Google也對DNA有興趣
凡是與科技有關,Google乎都會有興趣,包括DNA領域。
以后,以DNA的財力和團隊的創新思想,要在DNA領域分一杯羹並不能,我在"生物谷"網站在看到這篇報導,屬于google旗下的一間公司已提供DNA服務,看來Google已對DNA這個領域勢在必得。
就如當初Google開始Gmail一樣,Googole DNA也令人擔心隱私權問題。當初我也對Gmail有所避忌,但現在使用gmail的程度簡直是沒有一天不能沒有他,即使擔心,也只是只眼開只眼閉,當一只駝鳥。
我相信當Google的DNA領域成功后,許多人也會像我使用gmail一樣想:管他的,用了再說。
這就是人性脆弱和受不住便利誘惑一面。
以下文章轉載至"生物谷"網站,《Google“潜入”人类DNA》全文。
來源 生物谷 2008-5-7 16:29:06
Google「潛入」人類DNA佚名
最近,記者在網上發現了一件有趣的事情——測試DNA.
只要登錄一家名為Navigenics公司的網站,註冊成為會員後,填寫自己的真實信息和通信地址,並交納2500美元的測試費用,幾天後,你就會收到從 Navigenics公司寄來的包裹,裡面有一些看起來像試管、漏斗的東西,還有一本操作手冊.你只要按照手冊中的操作指南,組裝試管和漏斗,然後向試管中吐些口水,再取掉漏斗,將試管密封起來,回郵給Navigenics公司.大約3個星期後,你就可以在網上查到自己的DNA報告了.
據瞭解,除了Navigenics之外,這樣的公司還有不少,而且這類公司正在引起風險投資者的注意,就連搜索巨人Google也涉足其中.
Google的「DNA衝動」
事實上,2007年年底就有大量媒體報道,Google以440萬美元重金入股了一家基因掃瞄公司23an
dMe.這家公司的老闆不是別人,正是Google創始人之一Sergey Brin的妻子Anne Wojcicki和她的商業夥伴創立的.
當時,由於Brin和Wojcicki的特殊關係,這一投資行為在業內引起了頗為熱烈的討論,多數媒體和業內人士認為,這樣的做法「不合適」.這讓Google承受了不小的壓力.
不過,Google最近再次向人們證明,它對於基因檢測的興趣並不是一時衝動,Navigenics就是Google投資的第二家基因測試公司.而此前的3 月初,Google宣佈將對哈佛大學主持的一項DNA序列分析工程提供資金支持.似乎,Google對於DNA的探索越來越熱衷了.
據瞭解,Navigenics是位於美國硅谷的一家新興企業,目前剛剛完成了第二輪融資,全美最大的風險投資基金公司KPCB(Kleiner, Perkins, Caufield & Byers)和Google一樣,都是Navigenics的股東.記者在該公司網站瞭解到,只要一滴唾液,該公司就能夠為客戶測試他的基因結構,同時檢測出18種疾病,如老年癡呆症、風濕性關節炎,以及一些癌症的患病可能因素.而且,為保護客戶的隱私,每一份基因檢測報告和客戶的個人信息都會經過嚴格的加密處理.
據國外媒體報道,Google非常看好基因檢測這一領域,認為該領域將會形成一個新的、巨大的市場,而投資這些公司的原因,就是為了搶得這一市場的先機.「我們的使命就是促進和組織全世界的信息共享,對於能促進這一使命的投資機會我們都會表示興趣.」Google新聞發言人Andrew Pederson向媒體表示.
Pederson表示, 23andMe「將會帶來前所未有的海量信息,同時吸引到大批的客戶」,因此Google希望把自己的業務範圍拓展到基因測試方面.儘管目前並沒有成功的商業先例可供Google借鑒,但如果對Navigenics的投資能夠獲得成功的話,「Google將獲得大量極具價值潛力的信息,同時搶佔一大片尚未開墾的市場」.Pederson說:「所以我們感覺,如果現在就能參與其中,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這一領域.」
Google表示,對於Navigenics的投資純粹出於商業考慮.不過合作雙方都未透露投資規模.
DNA搜索將至?
在基因檢測領域最熱門的兩家企業Navigenics和23andMe都是Google投資的,儘管如此,這兩家企業並不認為對方是自己的競爭對手.
Navigenics公司的DuRoss表示:「23andMe的定位是為人們提供新鮮有趣的基因報告,並根據祖先圖譜建立基因社交網.而我們公司的使命是科學、嚴謹地為用戶提供健康狀況咨詢服務,在醫學上是有臨床價值的.」
而Wojcicki 在一封郵件裡談到:「23andMe要做的是歷史性地關注基因,建立基因譜系.人們想要瞭解自己基因中攜帶的健康密碼,同樣他們也會好奇自己祖輩的基因,更會拿自己的基因跟別人的相比較.我們要做的就是提供科學的檢測平台.基因對健康的影響目前還有很多未知之處,也許更成熟的時候我們才會介入其中.」
另一方面,Google已經推出了健康服務,可為普通醫療患者方便地提供醫療記錄管理.Google搜索產品部門副總裁Marissa Mayer在Google健康服務推出時曾表示,「健康服務不排除最終會提供基因數據的可能性」.也許若干年後,DNA搜索就不再是人類的夢想了.
不過,就現在的情況,對於想要直接向公眾提供個性化的基因測試的公司來說,最大的困難仍然是來自傳統醫學界
對基因檢測的抵制.美國醫學遺傳科學院建議:「應由經驗豐富的臨床醫師來指導建立基因檢測規範.」該學院主席Joe Leigh Simpson說:「基因檢測並不適合我們每一個人,它只能提供患病的可能性報告作為參考,永遠無法取代診斷報告.」
反對聲不絕於耳
儘管Google和風投們對向消費者出售基因檢測服務非常熱衷,但反對的聲音依然不絕於耳.
「人類的基因是非常複雜的,這種測試並不能夠全面地反映被測試者DNA中所含的全部信息,所以這種測試並沒有多大意義.」一位生物學的專家表示,哈佛醫學院的 Mark Daley還擔心:檢測報告中對某些疾病患病概率的預測,還可能會引起部分人不必要的憂慮,甚至去找他的醫生,要求醫生為他治療那些並不存在的疾病.
另外,還有業內人士表示,這個市場目前缺乏規範,到底哪些服務適合向普通大眾提供仍需要進一步明確.而規範性不足的市場,也容易發生一些因缺乏監管而產生的 「不快事件」.比如,不少人就懷疑23andMe和Navigenics並不是真正進行檢測的公司,而是與某些實驗室聯合,它們的工作只是負責把結果公佈在網上.
據瞭解,加利福尼亞州健康部門的官員就正在對12起在線基因測試的投訴進行調查.「加利福尼亞不會公佈被調查公司的名稱,」該官員指出,「但在加州,所有的基因測試行為必須是通過有執照的內科醫師才能實施.」
而在過去半年中,紐約州健康署也向23andMe和Affymetrix(一家致力於DNA測序和生物芯片技術的公司)發過警告信,稱由於大部分時候,這種向普通人提供基因測試和致病可能的服務並沒有得到醫生的許可,或者甚至沒有醫生參與到DNA分析中,因此將對這些在線服務公司加大懲罰.
根據Johns Hopkins大學基因與國家政策中心的調查顯示,目前美國有24個州禁止或限制民眾在沒有專業醫生的指導下進行基因測試.
對此,23andMe、DeCode(冰島一家提供類似服務的公司)都表示,這種限制實驗室測試的法規並不是針對他們所提供的服務.「我們的服務不是醫學研究性質的,而是教育意義的.」23andMe發言人Paul Kranhold說.
KPCB 合夥人,前美國副總統Al Gore(戈爾)則表示:「每一次基因研究中的進步總是伴隨著倫理道德上的爭議,一旦時機成熟,人們就會接受新的科技,並推動科技繼續進步.隨後,人們對於倫理就會有新的認識.」而現在Navigenics的政策和倫理顧問,正是戈爾當年的國內事務顧問西蒙(Greg Simon).
以后,以DNA的財力和團隊的創新思想,要在DNA領域分一杯羹並不能,我在"生物谷"網站在看到這篇報導,屬于google旗下的一間公司已提供DNA服務,看來Google已對DNA這個領域勢在必得。
就如當初Google開始Gmail一樣,Googole DNA也令人擔心隱私權問題。當初我也對Gmail有所避忌,但現在使用gmail的程度簡直是沒有一天不能沒有他,即使擔心,也只是只眼開只眼閉,當一只駝鳥。
我相信當Google的DNA領域成功后,許多人也會像我使用gmail一樣想:管他的,用了再說。
這就是人性脆弱和受不住便利誘惑一面。
以下文章轉載至"生物谷"網站,《Google“潜入”人类DNA》全文。
來源 生物谷 2008-5-7 16:29:06
Google「潛入」人類DNA佚名
最近,記者在網上發現了一件有趣的事情——測試DNA.
只要登錄一家名為Navigenics公司的網站,註冊成為會員後,填寫自己的真實信息和通信地址,並交納2500美元的測試費用,幾天後,你就會收到從 Navigenics公司寄來的包裹,裡面有一些看起來像試管、漏斗的東西,還有一本操作手冊.你只要按照手冊中的操作指南,組裝試管和漏斗,然後向試管中吐些口水,再取掉漏斗,將試管密封起來,回郵給Navigenics公司.大約3個星期後,你就可以在網上查到自己的DNA報告了.
據瞭解,除了Navigenics之外,這樣的公司還有不少,而且這類公司正在引起風險投資者的注意,就連搜索巨人Google也涉足其中.
Google的「DNA衝動」
事實上,2007年年底就有大量媒體報道,Google以440萬美元重金入股了一家基因掃瞄公司23an
dMe.這家公司的老闆不是別人,正是Google創始人之一Sergey Brin的妻子Anne Wojcicki和她的商業夥伴創立的.
當時,由於Brin和Wojcicki的特殊關係,這一投資行為在業內引起了頗為熱烈的討論,多數媒體和業內人士認為,這樣的做法「不合適」.這讓Google承受了不小的壓力.
不過,Google最近再次向人們證明,它對於基因檢測的興趣並不是一時衝動,Navigenics就是Google投資的第二家基因測試公司.而此前的3 月初,Google宣佈將對哈佛大學主持的一項DNA序列分析工程提供資金支持.似乎,Google對於DNA的探索越來越熱衷了.
據瞭解,Navigenics是位於美國硅谷的一家新興企業,目前剛剛完成了第二輪融資,全美最大的風險投資基金公司KPCB(Kleiner, Perkins, Caufield & Byers)和Google一樣,都是Navigenics的股東.記者在該公司網站瞭解到,只要一滴唾液,該公司就能夠為客戶測試他的基因結構,同時檢測出18種疾病,如老年癡呆症、風濕性關節炎,以及一些癌症的患病可能因素.而且,為保護客戶的隱私,每一份基因檢測報告和客戶的個人信息都會經過嚴格的加密處理.
據國外媒體報道,Google非常看好基因檢測這一領域,認為該領域將會形成一個新的、巨大的市場,而投資這些公司的原因,就是為了搶得這一市場的先機.「我們的使命就是促進和組織全世界的信息共享,對於能促進這一使命的投資機會我們都會表示興趣.」Google新聞發言人Andrew Pederson向媒體表示.
Pederson表示, 23andMe「將會帶來前所未有的海量信息,同時吸引到大批的客戶」,因此Google希望把自己的業務範圍拓展到基因測試方面.儘管目前並沒有成功的商業先例可供Google借鑒,但如果對Navigenics的投資能夠獲得成功的話,「Google將獲得大量極具價值潛力的信息,同時搶佔一大片尚未開墾的市場」.Pederson說:「所以我們感覺,如果現在就能參與其中,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這一領域.」
Google表示,對於Navigenics的投資純粹出於商業考慮.不過合作雙方都未透露投資規模.
DNA搜索將至?
在基因檢測領域最熱門的兩家企業Navigenics和23andMe都是Google投資的,儘管如此,這兩家企業並不認為對方是自己的競爭對手.
Navigenics公司的DuRoss表示:「23andMe的定位是為人們提供新鮮有趣的基因報告,並根據祖先圖譜建立基因社交網.而我們公司的使命是科學、嚴謹地為用戶提供健康狀況咨詢服務,在醫學上是有臨床價值的.」
而Wojcicki 在一封郵件裡談到:「23andMe要做的是歷史性地關注基因,建立基因譜系.人們想要瞭解自己基因中攜帶的健康密碼,同樣他們也會好奇自己祖輩的基因,更會拿自己的基因跟別人的相比較.我們要做的就是提供科學的檢測平台.基因對健康的影響目前還有很多未知之處,也許更成熟的時候我們才會介入其中.」
另一方面,Google已經推出了健康服務,可為普通醫療患者方便地提供醫療記錄管理.Google搜索產品部門副總裁Marissa Mayer在Google健康服務推出時曾表示,「健康服務不排除最終會提供基因數據的可能性」.也許若干年後,DNA搜索就不再是人類的夢想了.
不過,就現在的情況,對於想要直接向公眾提供個性化的基因測試的公司來說,最大的困難仍然是來自傳統醫學界
對基因檢測的抵制.美國醫學遺傳科學院建議:「應由經驗豐富的臨床醫師來指導建立基因檢測規範.」該學院主席Joe Leigh Simpson說:「基因檢測並不適合我們每一個人,它只能提供患病的可能性報告作為參考,永遠無法取代診斷報告.」
反對聲不絕於耳
儘管Google和風投們對向消費者出售基因檢測服務非常熱衷,但反對的聲音依然不絕於耳.
「人類的基因是非常複雜的,這種測試並不能夠全面地反映被測試者DNA中所含的全部信息,所以這種測試並沒有多大意義.」一位生物學的專家表示,哈佛醫學院的 Mark Daley還擔心:檢測報告中對某些疾病患病概率的預測,還可能會引起部分人不必要的憂慮,甚至去找他的醫生,要求醫生為他治療那些並不存在的疾病.
另外,還有業內人士表示,這個市場目前缺乏規範,到底哪些服務適合向普通大眾提供仍需要進一步明確.而規範性不足的市場,也容易發生一些因缺乏監管而產生的 「不快事件」.比如,不少人就懷疑23andMe和Navigenics並不是真正進行檢測的公司,而是與某些實驗室聯合,它們的工作只是負責把結果公佈在網上.
據瞭解,加利福尼亞州健康部門的官員就正在對12起在線基因測試的投訴進行調查.「加利福尼亞不會公佈被調查公司的名稱,」該官員指出,「但在加州,所有的基因測試行為必須是通過有執照的內科醫師才能實施.」
而在過去半年中,紐約州健康署也向23andMe和Affymetrix(一家致力於DNA測序和生物芯片技術的公司)發過警告信,稱由於大部分時候,這種向普通人提供基因測試和致病可能的服務並沒有得到醫生的許可,或者甚至沒有醫生參與到DNA分析中,因此將對這些在線服務公司加大懲罰.
根據Johns Hopkins大學基因與國家政策中心的調查顯示,目前美國有24個州禁止或限制民眾在沒有專業醫生的指導下進行基因測試.
對此,23andMe、DeCode(冰島一家提供類似服務的公司)都表示,這種限制實驗室測試的法規並不是針對他們所提供的服務.「我們的服務不是醫學研究性質的,而是教育意義的.」23andMe發言人Paul Kranhold說.
KPCB 合夥人,前美國副總統Al Gore(戈爾)則表示:「每一次基因研究中的進步總是伴隨著倫理道德上的爭議,一旦時機成熟,人們就會接受新的科技,並推動科技繼續進步.隨後,人們對於倫理就會有新的認識.」而現在Navigenics的政策和倫理顧問,正是戈爾當年的國內事務顧問西蒙(Greg Simon).
29 April 2008
22 April 2008
把youtube video 下載下來
Youtube有很多精采的video,想把佔為己有,可以到http://keepvid.com/ 網站,輸入影片的url, 按download,就會出現兩重下載選擇,一為存成flv格式,1式mp4格式,mp4格式很大,而且比較清,一般上存 flv就足夠了。
記得存檔的時候,一定要加上.flv ,例如: myvideo.flv ,否則可能就白存了。
記得存檔的時候,一定要加上.flv ,例如: myvideo.flv ,否則可能就白存了。
把youtube video放大來看
這是無意中從網上看到的方法,只要把youtube影片的url 內的watch?和 = 除去,然后在V后面加入/,按enter,就可以把youtube video放大來看了。
另一個用處是,萬一你無法在youtube網站看到影片,這樣做是可以看到影片的。
另一個用處是,萬一你無法在youtube網站看到影片,這樣做是可以看到影片的。
裝adobe flash player新版本,需移除舊版本。
上星期突然電腦看不見Youtube的video,依循出現的指示去更新最新版本后,還是無法看到,弄了整個星期,在網上找了幾種方法都不行,最后一氣之下,把adobe舊版本的flash player全部移除,重新開機再去下載最新版本的adobe flash player后,終于能夠使用。
原來,真的是有捨才有得。
原來,真的是有捨才有得。
06 April 2008
裝blogspot新模板不變亂碼的簡單方法
最近更改自己的部落格模板(template)時,又再面對出現亂碼的問題,后來發現只要將兩行代碼上下互調,就可以去除這樣的煩惱,方式如下:
相關文章:
blogspot文章和部落格不變成空白的方法(新舊版都適合)
相關文章:
blogspot文章和部落格不變成空白的方法(新舊版都適合)
28 March 2008
換RAM記
一年多以前的laptop,買的時候速度只有256 ram,那時最快的是512ram,之后越用越慢,試了很多方法,還是一樣。
最后,決定換RAM,去PJ的Digital mall買了一個1GB的RAM,RM75,牌子是apacer,速度真的是快了非常多。
本來想直接換一個大約RM130左右的2GB RAM,后來想想laptop可能2年內要換,就先用1GB好了。
電腦的新陳代謝速度實在快,有人說,電腦每2個月就換一季,每2年是一個世紀,看來真的是這樣。
最后,決定換RAM,去PJ的Digital mall買了一個1GB的RAM,RM75,牌子是apacer,速度真的是快了非常多。
本來想直接換一個大約RM130左右的2GB RAM,后來想想laptop可能2年內要換,就先用1GB好了。
電腦的新陳代謝速度實在快,有人說,電腦每2個月就換一季,每2年是一個世紀,看來真的是這樣。
Subscribe to:
Posts (Atom)